“十四五”碳达峰行动指南:余热回收与绿色能源转型关键技术落地案例解析
一、“十四五”碳达峰落地的关键压力与路径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指出,2025年前实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18%的目标,钢铁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需完成四大攻坚战:
1.能源结构优化:严控煤炭消费,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20%以上(文档中具体行业目标未提及,需删除“电力、水泥行业替代至25%”表述)。
2.工业能效提升:推广余热利用、智能配电技术,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(文档中未明确“能效基准值以下装备强制淘汰”的政策细节)。
3.循环经济与数智化治理:支持构建碳管理平台,但未提及“废热发电”“废渣建材化”具体技术案例。
数据印证:据《PCB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报告》,PCB行业每平米耗电2.5-3.5kWh,通过余热回收+智能配电改造,珠海崇达工厂年节电800万度,相当于减少碳排放6300吨。
二、技术突破:三大工业节能降碳核心场景
场景一:余热能源梯级利用体系
政策呼应:国家将余热回收纳入“原料用能不限总量”激励范畴,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改造。
典型案例:
崇达技术珠海二厂通过引入智慧低碳厂务系统,实现空压机及层压机余热回收,系统集成板式换热器等设备形成余热回收循环体系。通过厂务系统数智化管控降低综合能耗,年节省能耗成本显著。
南玻集团应用迪奥技术的能碳管理系统,通过热管余热锅炉、空调节能改造及能源梯次利用技术,优化熔窑等核心设备的热能回收效率,实现厂区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。
场景二:分布式绿色能源系统集成
政策目标:到2025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1亿千瓦,推动工业园区光储充一体化。
标杆实践:
光储充柔性能源系统: 通过协同调度光伏发电、储能系统、可控负荷及充电设施,实施多时空能源管控。参与园区电网电源协调管理,提升出力可控性、电能质量及经济性,形成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。
高效空压站集成应用:
对空压系统实施全过程智能控制,实现:
系统节能:车间耗电量降低5-30%
智能诊断:运维成本缩减10-30%
供需优化:压缩空气稳定性显著提升
工时优化:人工匹配效率提高≥50%
场景三:工业数智化能碳管理平台
政策工具: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建材、有色等行业,要求企业建立碳资产核算系统。
落地范式:
迪奥智慧低碳厂务系(应用于崇达技术):
集成配电、空压、暖通等15个子系统,接入超1000台设备及35000+数据点位,实现数据联管联控。通过AI负荷预测算法动态优化设备运行参数。
“BIM+能源管理”可视化平台(应用于生益科技):
融合BIM技术与实时能耗监测,为高精度PCB生产车间提供数字孪生支持,保障洁净空调系统精准控制。 通过智控云平台优化重点耗能设备运行参数,结合高效机房(能效5.2-6.5)与热湿分控技术,实现空调节能率30%-50%。
三、技术扩散与政策协同路径
1. 跨行业复制:从PCB、玻璃延伸至冶金、化工等高耗能领域,预计到2025年覆盖500+工业园区。
2. 技术耦合:余热回收与CCUS、氢能耦合(如玻璃窑炉富氢燃烧+废热制氢试点)。
3. 政策激励:用能权交易、绿电认证与碳配额联动。
余热资源化与绿色能源替代不仅是技术命题,更是工业企业践行“双碳”的战略杠杆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融合,高耗能产业正从“被动减排”向“主动创效”跃迁,为“十四五”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验证路径。
联系电话:13925529451
官方网站:www.dyiaw.com
公司地址:东莞市南城街道宏一路G1蜂汇19楼